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西游记》和吴承恩。2.培养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的能力。3.感受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美好、生机勃勃的意境。4.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那么,大家对孙悟空了解多少呢?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介绍《西游记》简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曹雪芹《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关于《西游记》内容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背景资料《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整体感知,理清结构(一)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准备复述故事。2.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被拥为王(二)再读课文,扫清障碍1.正音遂()不竭()觅食()瞑目()径()石碣()镌()着拱()服2.解释词语。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自然形成的。滔滔波浪汹涌的样子,后来比喻说话多而流畅,说个不停。形容身体非常疲乏,没有一点力气。人如不讲信用就没有什么办法了。suìjiémìmíngjìngjiéjuāngǒng拱伏无违:表示赞同,没有一个违抗或不同意的。天真地秀,日经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山中生活不分年月,寒冷的日子到头了,也不知道又过了一年。序齿排班: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合契同情:情投意合。(三)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快速阅读课文后,理清课文脉络层次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瀑布。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好猴”到“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复述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读小说,掌握故事情节,理清石猴的来历和成为“美猴王”的经过。2、体会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把握石猴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形象。3、感受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美好、生气勃勃的意境。合作探究把握形象•1、自《西游记》问世,孙悟空也被人所熟识,他神通广大,嫉恶如仇,保护师傅西天取经,但人们对他也有疑问,美猴王到底是猴是人还是神?(支持观点的依据可以在课文中找)归纳: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2、结合课文中对美猴王动作语言的描写,说说美猴王有哪些特点?第段句(原句)表现了美猴王的特点。同学们快快开动脑筋呦!行为、动作(1)2段:“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