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的故事雅典,爱琴海的夜风轻拂古老的阿提卡平原。夜色中,灯光骤然聚焦在一张年轻的黄皮肤的脸上——中国的刘翔。今天,他站在了奥运会短距离径赛决赛的起跑线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在108年的奥运会历史上,他是第一位站在这里的中国人。在他的前面,橘红色的跑道仿佛燃烧起澎湃的激情,那里承载着中国体育的光荣与梦想;在他的身后,是他教练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是一段追风少年艰苦寂寞而又充满斑斓憧憬的梦幻岁月…刘翔走上田径场是非常偶然的。10年前,少年刘翔就读于上海市普陀区的管弄新村小学,因为他个子比同龄的学生高,手大,力强,扳手腕从来不吃亏,而且脑子活络。教体育的钟老师让刘翔参加跑步训练,由此成了他田径生涯的起点。一开始的那段日子并不顺利,少体校录取了他,家里的长辈都不同意。妈妈说:“我们翔翔是要读书上大学的。”唯有父亲刘学根是刘翔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的理由是,小时候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好处。父亲年轻时喜欢体育,玩耍石锁、石担,知道好身体的重要性。最初的几年里,刘翔练的是跳高。现在想来,那段“歧途”使少年刘翔对田径的栏架有了初步的感觉。一直到四五年级,刘翔赢得了市“跳高小能手”的荣誉,长辈们方才转变了态度。初一时,刘翔的身高窜到了1.70米以上,在上海市的中学生比赛中100米拿了亚军。有人说,刘翔是跑步的料,他的爆发力强,冲刺好。这样他又进入了市体校,开始练跨栏,一年多就进入了全国少年前3名,然而这时的刘翔心理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排斥期”,少年星途差一点就此夭折。第一个感觉到刘翔心理上“排斥”的,是他的父亲。“怎么,你不想练了?”在一次接刘翔回家的路上,父亲这样问。“你不会同意吧?”刘翔反问。这个对话的情景,刘学根多年后说起来记忆犹新,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刘翔从不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也从来不用这种口吻说话。“那好,我们先回母校宜川中学吧。”半年后,刘翔家里来了一个电话,是上海队的跨栏教练孙海平。孙海平希望同刘翔的父亲谈一谈。原来,孙海平早就看上了刘翔,“在同年龄的孩子中,他个子比较高。虽然技术比较差,但节奏感很好,这可是先天的优势啊,当时我就想让这孩子跟我练。”没料到回来找他时,刘翔却不见了。孙教练与刘爸爸谈得很坦诚:“这孩子有天赋,他跨栏的节奏感很好,这可是天生的。他要不练,真可惜了。”孙海平同时提出,刘翔要先参加一周的试训。一周训练,让孙海平有点担心,他发现刘翔动作僵硬,已经完全不是半年前那棵让人眼睛一亮的好苗子了。孙教练有点泄气了,准备放弃了,但是一个细节最终又让他改变了想法。孙海平说:“第五天,我教了他一个动作,他的悟性很强。因为天赋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另一种是领悟以后获得的,因此一个练体育的孩子,领悟能力尤其重要。”另一个细节让刘翔的父母至今感动。交给孙教练之后,16岁的刘翔“三级跳”,从一个体校学生变成了上海田径队一队的运动员。当时他膝关节有老伤,留下了积水。孙海平立即带着刘翔去上海最好的医院,找上海最好的医生。孙海平在训练中注重针对刘翔的特点,加强基础的专项训练。3个月后,孙海平的“刘翔训练模式”就取得了成功,刘翔跑出了14秒19的好成绩,这个进步对上海田径队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14秒30是健将的标准,他也是一个真正的“三级跳”运动健将。孙海平追求的是“多因素训练”和“实效性训练”。孙海平1982年从上海体院毕业之后,教练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他那个年代的田径运动员练得很苦,说难听一点就是“傻练”,收效甚微。孙教练说,也许亚洲人从生化指标上不适宜练短跑,人种的差异没办法,但有一点我们是具备的,那就是中国人灵敏的神经系统,说白了,就是脑子灵。刘翔在这一点上有很强的优势。有人说,刘翔是20岁的人,30岁的脑子,成熟聪明,心理素质好。孙海平从接手刘翔的第一天就决定为他全面打基础,把他的优势充分发挥,有了好底子,方法得当就一定没问题。在我国的运动员,刘翔的训练肯定不是最苦的,但成绩上升却是最快的。除了刘翔的努力和天分外,孙海平“恰到好处的方法”是关键因素。2002年7月,刘翔以13秒12的成绩刷新了李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