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时期年月日教学内容5.卢沟桥烽火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2.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难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激发学生对侵略行径的痛恨,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珍爱和平。教学资源●教材开发《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请学生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显得水到渠成。●相关材料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2.试着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搜集一些关于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复习导入(3分钟)1.默写词语。第一板块:复习导入1.默写词语:气势汹汹人仰马翻哭爹喊娘抱头鼠窜2.两组词语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第二板块:学习第1、2、3自然段(14分钟)关注的词语:“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国。“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感受到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1.自主学习。(4分钟)2.合作探究。(3分钟)任务驱动【学习单一】①再次默读2、3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细细体会,写下读书体会。②自学时间:4分钟。3.展示。(5分钟)a.“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看出日军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请写在卢沟桥桥面上。”敌人心狠手辣,一心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c.“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第三板块:学习第4、5自然段严词拒绝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2.学生齐读,思考: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第二板块:学习第2、3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2、3节。2.交流: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引读第一自然段。3.这里有些词语很值得我们关注,你注意到了吗?4.过渡: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1937年7月7日深夜,早有预谋的日军像我军发起了进攻。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2.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3.导学。同学们很了不起,从敌我双方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