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姓张。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生:不知道。师:告诉大家,我喜欢唱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生:想!师:好!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2002年的第一场雪……(生鼓掌)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2002年的第一场雪》。师:对。谁的歌?生:刀郎。师: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好,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师板书:刀郎)师:同学们,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生:刀螂。师:对,“刀螂”就是“螳螂”,“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点评:教师充分利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和学生聊天,以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现场气氛。利用“郎”和“螂”的谐音,由歌手刀郎巧妙地引出“刀螂”,再引出“刀螂”的学术名字“螳螂”,最终引出本文课题。开场白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语言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二、精读感悟1.品读课文9~11节,直奔重点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出示大屏幕),谁愿意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生举手,师指名一生读)师: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横行看,边看边想每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这样你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生自由读)师:谁愿意读?(指名生读)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词语照样可以读得有感情。就像这个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生齐读)师:这样一读,我们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出示大屏幕),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自己先练习一下。生:清早,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师:“唱歌”这个词用得好,讲下去。生:谁知道,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这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幅凶狠的样子。师:很紧张,好听。生:谁又想得到,就在这只螳螂的背后,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师: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读了很多书,可以称得上故事大王了。(生很高兴)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打开课本,快速找找,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小节。边读边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用笔划下来。(生大声朗读9~11节)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生:我找的句子是: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看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这句话也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师: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蝉,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生:(读)“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这句话可以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师: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示:捕啄蝉←螳螂←黄雀师: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生:捕或捉。师:螳螂和黄雀之间呢?生:啄。师: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谁来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读)师: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生答:一心)。谁再读这句话?(指名读)师:你读得更好,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