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鞭子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家生平及剧本的写作背景和街头剧的特点。2、通过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领悟戏剧的主题思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进一步学习、掌握剧本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剧本的能力;体会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物个性。4、了解它的历史意义,牢记父辈在外敌侵略下的遭遇,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而努力;领悟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家生平及剧本的写作背景和街头剧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领悟戏剧的主题思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在中国东北境内的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发动进攻。蒋介石却集中力量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对日军采取了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并撤至山海关内。日军在19日侵占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黑等省,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街头剧剧本。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放下你的鞭子”是剧中青工对卖艺汉说的一句台词。“你”是谁?为什么要放下鞭子?题目设下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陈鲤庭,1910年生,曾用名陈思白。上海人,导演,理论家.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战争期间,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队长。《放下你的鞭子》选自《街头剧》1938年版第一集,导演陈鲤庭.在抗战前期,戏剧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开始时,街头剧,活报剧和独幕剧非常活跃。当时演出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等剧作,上述三剧被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计鞭子”。1931年创作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1940—1943年编著《电影规范》,导演过《屈原》《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丽人行》《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影片。3、戏剧知识——独幕剧:独成一幕的短剧,类似小说中的短篇小说。容量小,人物较少,情节也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生活片段,集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独幕剧的结构紧凑,故事完整,要求在一幕一景中提出矛盾,发展和解决矛盾。情节的基本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应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街头剧:又称广场剧。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街头、广场宣传演出的戏剧形式。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流行较广,多以群众关心的政治斗争为题材,常能鼓动群众,使观众在感情上与演出者融为一体。4、学习生字:嗳(ài)昧(mèi)哦(ò)骚动(sāo)媚态(mèi)鹞子(yào)忿忿不平(fèn)扭(niǔ)发痴(chī)抚养(fǔ)剥削(bōxuē)5、理解生词。三、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汉子因为香姐无力耍动作而鞭打她,观众忿忿不平。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青工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命令汉子放下鞭子并将其制服。第三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写汉子和香姐父女俩的身世和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故事的结局。在在青工的感召下,包括汉子、香姐以及在场观众在内的人都团结起来,决心一起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四、教师小结:剧本通过描述青工和父女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同时也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发出强烈的控诉,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一齐打倒我们的仇人!”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931年日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了关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全国。当时急需发动和组织广大民众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抗日战场的。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