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九年级主备学校:十中主备人:李明伟审核人:陈蓉香课型:新授使用时间:______月_____日授课班级:__________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2.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疏通1—2节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1—2节课文翻译【教学难点】1.用衬托的手法刻画愚公这一人物形象【课前准备】1.本文出自《列子》,全书134则,大部分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你能说出几篇你学过的文章以及它们所要说明的道理吗?《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2.给加点字注音太行()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吾与汝()荷担者()箕畚()孀妻()始龀()魁父()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3.划分句子的停顿(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课堂助学】一.导入新课。二.简介《列子》三.初读课文------读顺文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句读划分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讨论2.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评(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3.齐读课文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1—2节)1.对照注释,自译课文1—2节,质疑。2.交流讨论,解释下列加点字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聚室而谋: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何: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荷担者三夫:箕畚:始龀:始一反焉:3.翻译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九年级主备学校:十中主备人:李明伟审核人:陈蓉香课型:新授使用时间:______月_____日授课班级:__________(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通译1—2节五.三读课文,掌握1—2节课文内容1.愚公要移走怎样的两座山?文章第一节突出这两座山的大、高有何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山用夸张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2.愚公为何要移山?他的目标是怎样的?移山的决定得到家人的支持吗?你从哪一句发现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3.家人“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示愚公移山的愿望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当然也包括他的妻子。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是希望愚公能够正视移山的艰难,同时寻求移山的办法,并不是要阻止愚公移山。4.你觉得愚公移山是否为了他自己?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不是为了他自己。可以从“年且九十”、“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5.根据第二节内容,说说愚公移山有哪些困难与有利条件?困难:任务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老体衰-------“年且九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人员少------“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路程遥远,费时甚多------“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有利条件:家人的支持------“杂然相许”邻人的帮助-------“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6.写愚公移山的困难对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伟大和移山决心的坚定【课堂巩固】1.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①年且九十②毕力平险③始一反焉④如太行、王屋何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愚公虽到了“年且九十”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