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绝对恒定。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及意义[自读教材·夯基础]1.稳态的概念[判断正误](1)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独立活动来维持的。(×)(2)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3)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2.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填空](1)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2)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稳态的意义[填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1)含量和血液中的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2)适宜的和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正常生命活动血糖含氧量温度pH1.血液常规检查时,参考值为什么有一个范围?提示:这说明: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都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吗?提示:不一定均需要,如对内环境pH稳态的维持等。3.人体内既然有维持稳态的机制,为什么还会出现代谢的紊乱?提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一定会发生疾病吗?提示:一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跟随名师·解疑难]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由神经系统参与,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体液调节: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激素、CO2、H+等)对机体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参与。(3)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主要由免疫系统参与。2.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1)图示:(2)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器官与系统:①消化系统:消化道―――→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②呼吸系统:肺泡肺部毛细血管。③泌尿系统:血管―――→大部分代谢废物肾脏形成尿液。④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3.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病症名称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引起疾病的症状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高原反应体内缺氧,血氧过低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病症名称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引起疾病的症状感冒发烧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严重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疲倦、周身不适、恶心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自读教材·夯基础]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步骤(1)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2)测自来水pH的变化:缓冲液生物材料酸或碱的滴数pH1.短跑运动后,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进行调节的?提示: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当人体摄入含有Na2CO3较多的水果、蔬菜时,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进行调节的?提示: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体外。[跟随名师·解疑难]1.实验结果分析(1)对自来水的处理:①结果图示:②结论: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2)对缓冲液的处理:①结果图示:②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①结果图示:②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