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与实践看了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西南大学物理学院廖伯琴教授在视频中关于“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与实践”精辟的阐述。对我触动颇大,于是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拿起键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感悟和启示。一、我原来在《科学》物理部分的教学中,由于对物理课程的目标与实践认识不足,出现了一些弊端。1、过于注重规律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忽视了规律的形成过程。2、过于注重规律的结论及其应用,忽视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3、过于注重规律应用正确解法的形成,忽视了让学生形成受挫折后的经验和情感体验。4、过于注重规律讲述的规范和严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及个性张扬。5、过于注重粉笔黑板的板述及口述,忽视了多媒体的独特作用及资源共享。二、我对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和实践的重新认识。1、重新认识了物理教学目标和实践及物理规律的基本特征。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简言之,即为物理过程在各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其特点:一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二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三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创设物理环境——探索物理规律——讨论物理规律——运用物理规律等四个阶段。2、重新认识了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和实践及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阶段与具体环节。一节优秀的物理教学设计,要对教学任务分析和对学习者分析,以及进行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与反思等教学设计基本要素的设计,还要经历思路设计、活动设计和心里模拟三个阶段。3、重新认识了“以学为主”的物理教学中几种常用教学策略。(1)情景式教学,它是一种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规律的内涵,首先必须确定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为了形成科学问题,教师需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即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确定出所要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提出的方式也应该灵活处理,即可由教师基于现象或理论提出,也可以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等方式。例如在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到浮力的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不受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材料是否有关?首先教师手拿乒乓球浸没在水中,然后松开手,乒乓球立即上浮到水面;换用皮球,结果相同;换用玻璃球,玻璃球下沉。通过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乒乓球、皮球、玻璃球的浮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三者的密度大小、重力大小、空实心情况等进行猜测,这些猜测应该说是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不是瞎猜乱想。当然,猜测不一定正确,因而要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2)探究式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经常用的方法,它是一种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去实现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的组织,首先要确定建立规律的基本途径,即“实验归纳”或“理论演绎”,并在探究过程中恰当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计划、操作、推证、评价、交流等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不宜一味地强求探究模式的完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要重视定性探讨,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规律教学要尽可能结合物理学史作一些拓展,并在评价环节反思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探究要解决多个问题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先分析、讨论该探究要解决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选择哪几种方法为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当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