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第四、五段请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这两段的内容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诵读第四段,思考:◆作者笔下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荷叶、荷花、荷香,你认为描写哪个最难?◆朱自清是如何描写荷香的?妙在哪里?荷叶:繁盛茂密荷花:洁白袅娜荷香:幽微清雅流水:饱含深情关于通关于通感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法。即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诵读第四段,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博喻,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描写本体的一种比喻。其格式是:甲像乙,像丙,像丁……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体:喻体:明珠星星美人博喻白花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横塘路》贺铸,贺梅子)诵读第五段,思考:◆作者除了直接描写月光,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薄薄的青雾”中的“青”如何理解?诵读第五段,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传神的动词:•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泻”换成“照”字,好吗?为什么?•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将“画”字换成“映照”的“映”字或“印刷”的“印”字,好吗?为什么?填空,诵读,体会这些词的特点:⑴()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⑵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⑶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⑷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⑸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⑹()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⑺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填空,诵读,体会这些词的特点: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⑶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⑷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⑸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⑹(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⑺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叠词:传神绘景,加强语意,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感情诵读,体会意境:•1、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配乐朗诵第四、五段朗读时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背诵指导:•第四段:宜按照“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和流水”的描写顺序来背诵;•第五段:宜按照静态动写(“泻、浮、洗、笼”)、抒情插笔(“朗照”与“淡月”对比、“酣眠”和“小睡”对比)、月下树影和总写月色的层次脉胳来背诵;•第六段:宜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重点抓住树色、树姿、树梢、灯光、蝉声、蛙声的顺序来背诵。小练笔: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写景文字1、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2、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3、字数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