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 2、蓊蓊郁郁 3、弥望 4、袅娜 5、倩影 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 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 1 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 2 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 3 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 4 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第 5 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 6 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 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 8 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显然,第 1 段是“引起”;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第 2—6 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 7—8 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 2—6 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 7—8 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