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11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5页,两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3.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6.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职,而假以他名。”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在于A.使三省首长职责模糊B.牵制了君主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行政效率7.宋代“……参知政事宦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A.皇帝权力的加强B.宰相权力的分割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8.“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10.明仁宗时,科举考试出现分南北卷现象。仁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由此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都城已经迁往北方B.品德修养显得更为重要C.科举取士应该公道第一D.分地录取利于政权安稳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御史府军机处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中朝内阁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12.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