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设计人:陈静《扬州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法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可见扬州盛极一时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二、)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三)解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四)解读小序【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思考】问题1.概括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设计人:陈静明确:写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其他词人的评价:问题2.什么黍离之悲?黍离之悲: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之情二、探究文本(1)一读词人借助什么传达了他黍离之悲的情感?明确:(2)二读(合作探究)问题1.上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讨论交流后,梳理成板书。明确见到——听到——联想——问题2.昔日的扬州城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人如何描述?问题3.今昔对比,反差巨大,词人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这种感慨,问题4.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富庶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呢?三、名句欣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设计人:陈静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四、拓展延伸: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五、作业布置1、背诵《扬州慢》2、试写一首《汾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