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二、知识准备(一)导语设计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二)布置反复读课文:1、听录音2、学生读3、齐读三、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一段:1、疏通第一段前六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2.内容把握:⑴: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⑵: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⑶: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3、疏通第一段后几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4.内容把握⑴: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⑵: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1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二)学习第二段:1、疏通文段大意,掌握重点词语:2.内容把握⑴: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⑶: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四、知识梳理:梳理作者论证思路五、拓展延伸:课文第一段举了六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呢?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