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六)1.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较完善的主要方法是()A.蒸馏法B.电渗析法C.离子交换法D.冷冻法2.我国政府规定,国内销售的食盐必须加碘。关于加碘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加碘食盐开袋后,不宜长期放置后食用B.食盐中不能同时加碘化钾和碘酸钾C.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单质碘D.食盐中加入是碘酸钾3.物质中,含有自由氯离子的是()①食盐溶液②氯化氢溶液③氯酸钾④液态氯化氢⑤氯水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4.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水应保存在无色的细口试剂瓶中B.液溴应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C.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D.碘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5.在自来水的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市场上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桶装出售。为辨别真伪,可用下列哪一种试剂来鉴别()A.酚酞试液B.硝酸银溶液C.氢氧化钠溶液D.氯化钡溶液6.已知KMnO4与浓HCl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试验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A.①和②B.只有②C.②和③D.②③和④7.将NaCl和NaBr的混合物mg溶于足量水,配制成500mL溶液A,再向A中通入足量氯气,充分反应后,蒸发溶液至干得晶体(m-2)g。则A溶液中Na+、C1-、Br-的物质的量之比肯定不正确的是()A.3:2:1B.3:1:2C.4:3:1D.3:1:48.活性炭可除水中氯气,反应为2Cl2+2H2O+C==4HCl+CO2,若水中Cl2浓度为4.0×10-6mol/L,则每消耗96g活性炭,可处理上述水的体积是()A.188.3LB.4.0×1010LC.4.0×106LD.8.0×106L9.用滴管把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的红色突然消失。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有两种推测:①是氯水中的次氯酸的漂白性使它由红色变成无色;②是氯水的酸性(H+)使它由红色变成无色。假设其中一种是正确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由实验现象,对以上的推测作出判断。⑴要使用的实验用品:⑵要进行的实验操作:用心爱心专心1⑶实验现象和结论:。10.某同学欲探究Cl2、Br2、I2之间的变化:他向U形管中加入约2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长为5mm×150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所示装置中的“4、5、6”位置上贴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溴化钠溶液。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连接好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当滴加浓盐酸到U形管后,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色、色、色。打开1、2处的夹子,当氯气恰好上升到2位置,保持一会儿即夹住2处,不使氯气上升。取下上节玻璃管,在2处微微加热,即看到红棕色的溴上升到1处,此时有色出现。11.如向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直到反应完全为止,结果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恰好等于原碘化钾溶液的质量,求原硝酸银溶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参考答案1.A2.C3.D4.B5.B6.D7.D8.C9.⑴NaOH溶液、pH试纸、玻璃棒;⑵向已褪色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到pH>8.0;用心爱心专心2⑶滴加NaOH溶液后若溶液恢复红色说明推测②正确,如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推测①正确。10.黄色棕褐色蓝色蓝色11.72.34%用心爱心专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