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从不“伤人”开始按:本文发于《北京教育》第六期杰克森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当然,他所说的道德,并非我们固有意识中的道德,更不是我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所宣扬的道德。在作者看来作为道德事业的教育首要的是彼此承认和人格。他认为“彼此承认和人格”提醒我们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别人对他的方式的结果。这就告诫我们,在班级管理,如果我们的教育施加的策略是对人格、尊严以及人性的“破坏”,那么就与教育所要达成的“道德”修炼相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13年发生的某二中的“弑师事件”。一个高三的男孩子玩手机,被班主任没收了,没收了以后一定要叫这个孩子的家长过来,后来惨遭这个高三男孩利刃割喉。当然主要的问题是在那位学生身上。但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这位班主任的教育行为有没有问题?面对一位高三的孩子,不仅没收了他的手机,还叫他的父母到学校里来。你有没有考虑这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样的问题,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的,所谓的伟大的“德行与智慧”总是被“伤人”污垢所蒙蔽。这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班级管理为什么会伤人?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不伤人,少伤人。我们何以伤人?1.从显性角度来看,传统封建专制意识的余毒对教育的戕害仍未彻底根除“棒拳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一直占据着国人的教育思维底层,其透出的原本就是传统教育上对下的封建专制意识,所谓“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何况棍棒?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师生关系中本应有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就这样简单地以拳脚相加代替了。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古训是不是科学也不论它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先不妨想一想所谓的“高徒”是不是都是这样出来的,这答案我想家长们恐怕是清楚的。事实上许许多多的“高徒”未必就是棍棒打出来,严师带出来的。这说明人和人是有区别的,所以还有:“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教成人,下等人打死不成人”这样的古训,也就是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棒拳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样的古训并不是适用所有的人的。再说所谓的成人,标准也不是认认真真上学,严格按要求写作业,考上重点学校、理想的大学那么简单,也不是所谓的“事业有成”那么狭隘。换句话来说,我们眼里的认真、严格、理想,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成人”的含义的话,“成”除了“成年”至少一应有“成熟”的意思,从这个意思来理解的话所谓“成人”就当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心智成熟的指不只是生理和心理,还指向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取向。长期处于打骂教育下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暴力之下不仅会形成表里不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不良的人格品质,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和报复心理,一旦机会成熟,这些不良品质和倾向就会爆发出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2.从隐形的角度来看,学校组织和评价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根据美国学者鲍尔森《学校会伤人》的说法,学校伤人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创造力之伤:“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心头大患。创造力之伤的主要原因,是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的孩子。谁没按标准行事谁就成了我们眼中的“坏孩子”。顺从之伤:当我们的孩子走进教室的时候,首先学会的就是遵守纪律,一定要学会听从,父母教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作为班主任,当我们遇到学生跟课任老师发生冲突以后,我们总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从来不去考虑这个学生跟老师的冲突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反正你做学生,错的肯定在你面对老师你只有服从、顺从。反叛之伤:这主要表现在我们队“不听话”的孩子的态度上。因为这些孩子总会时不时地弄出一些我们出格的言辞和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们很另类,甚至很讨厌于是我们总会用异样的眼光来对待他们。麻木之伤:我们很少从我们的角度去考虑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其实,孩子对教师有一个“匹配”效应,孩子对于我们语言的敏感性,对于我们问题的敏捷性是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了通过反复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