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内容:“植物的生命历程”第1课时说课人:泽洲县下村镇中学牛江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本着“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来上好每一节课。“植物的生命历程”就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完成的。本节内容比较宏观,而且是把相对独立的几类植物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每一个类群都是简略地介绍,内容缺乏生动性,又没有活动,依次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对各类群植物从总体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我借助了多媒体手段。说教材:本课的内容来自沪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的一生”第6节“植物的生命历程”第1课时。本章是《科学》教材的最后一章,在前面学过阳光、空气、水、地壳和土壤等章节内容之后,已经为学生基本构建了一个生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此时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已经顺理成章。而地球上的生物作为纽带与环境中的非生物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的。所以,本章介绍植物的生命历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本章共六节,以被子植物为例,从种子开始,依照其生长历程中出现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结构各自独立成一节,第六节“生物的生命历程”则简单介绍了其他四大类群植物的生活特点。本节粗看起来,与前五节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只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整个植物的总结。但实际上它们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如:本节介绍的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就是在与被子植物的特征的比较下得出的;本章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了观察和归纳、比较和分类的科学方法,它们随着本节内容的逐步展开自然切入,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前面五节始终渗透着归纳,同时涉及了比较和分析。例如:在第一节中,通过对不同种子的比较,归纳出被子植物种子的一般结构特点,依据种子的结构特点,将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第二节中,通过对各种不同形态的根的比较,归纳出根的一般功能;依据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对根、茎、叶进行分类。但这在讲课当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而在第六节中明确地提出按照植物分类的-1-线索简单介绍了不同的植物类群,并且根据每一类群植物的形态特征归纳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等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观察实物、课中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掌握植物类群的划分标准,讨论、总结出被子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学习知道被子植物、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技能目标:新课改后的科学最大的特点,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节内容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渗透了观察、归纳、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科学素养。情感目标:本节课通过研究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使学生提高了对植物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爱护植物、爱护自然的意识;通过不同植物,领会了世界的丰富和美丽,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不同植物类群特征的比较,树立了进化的生物学基本观点。说教法与学法: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不容易把相对独立的几类植物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而且每个类群都要简略地介绍,内容缺乏生动性,又没有活动,因此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借助了多媒体教学,陪上各类植物的生动照片,以分类的逻辑关系将各类群串起来,使学生对各类植物从总体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学生对照直观的图片,以及课前学生对一些植物的观察,通过分析、比较,根据这些植物的特点,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并总结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说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难度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内容的进行,以师生问答为主,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也将内容向深出引进一步。如导入时,由“30多万种植物如何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想到用分类的方法来认识地球上的植物;由“要了解每一次的分类标准”引导学生注意区别各大类群植物的区别;由“裸子植物不形成落实,它产生的种子也不能向被子植物一样,包裹在果实里面”引导学生认识裸子植物的种子繁殖方式。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答案的兴趣,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