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从古典走向浪漫)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和比较,了解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初步感受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历程,了解贝多芬在中后期作品中,从形式到内容上“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学过程:1,听赏《献给爱丽丝》问:这首作品是哪个作曲家的?2,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11岁成为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手。17岁到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22岁向海顿学习作曲。28岁开始听力衰退,直至两耳失聪。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但贝多芬没有被厄运压倒,他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大量为世人称道的音乐作品,其中他的《英雄》、《命运》、《田园》、《合唱》交响曲,成为久演不衰的精典之作。30岁时,贝多芬创作第一首交响曲,他高兴地写道:“哦!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艺术,我能够迎接你,并且创造你,我感到多么幸福!”并写下他的自白:“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在交响乐作品中运用了比海顿、莫扎特复杂得多的手法,大胆吸取革命音乐和民族音调,使作品的变现力、戏剧性、哲理性大大提高。第五《命运交响曲》为他中期的代表作品。全曲通过两个对立主题、两个对立形象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欢乐,表现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主题思想,他的音乐,从当时奥地利宫廷音乐那种文质彬彬中冲出来,一雷霆万钧之势震撼人们的心灵。4,听赏《第九交响曲》的片断。幻灯: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遭到失败封建王朝复辟,整个欧洲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空前的镇压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孤独最痛苦的时期。耳聋、穷困、政治的失意、疾病的折磨、家庭的烦恼……。但是毕生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号角,使他超脱了个人生活的痛苦,进入艺术的登峰造极地境界,并乐观的预言:“再过五十年到处都将是共和国”。就是这样,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部不朽的巨作。这部交响曲既有第三交响曲的雄伟气魄,又1增删、调整、改进、充实增删、调整、改进、充实有第五交响曲的严密逻辑。它的第四乐章采用席勒的诗歌《欢乐颂》,用大合唱的形式表现了“通过苦难,得到欢乐”的主题思想,突破了交响乐固有的形式。它歌颂了贝多芬所憧憬的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团结在一起的宏伟理想,表现了贝多芬不屈服于封建势力,坚持资产阶级共和的进步立场,歌颂欢乐,战胜痛苦,把欢乐献给全人类。欣赏《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断,记下声部的发展变化,这样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合唱交响曲》有哪些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幻灯:20世纪下半叶,世界乐坛上出现了几位风靡一时的器乐演奏家,他们将一些著名的音乐主题加以改编,重新演绎,下面我们听赏一遍.谈谈钢琴与交响乐队演奏的《第九交响曲》风格上有何不同:a)你更喜欢哪种演绎方式?b)哪种方式更具震撼力,更能表现贝多芬“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思想?c)钢琴曲属于那种风格?d)你认为决定音乐风格的要素有哪些?幻灯:什么是古典主义音乐?说到古典主义音乐,就会想起一个现在已很少提的概念—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其实,古典主义原意为完美、优秀、经典的,大多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美学原则和风格特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三位大师。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说,第一位大师海顿的音乐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很少有戏剧性冲突,可以使人飘飘欲仙,悠悠入睡。第二位大师莫扎特的音乐则甜美、活跃,富于歌唱性和古典美,突出对比性和层次感,象清泉潺潺,似流水滔滔。第三位大师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乐中有“哲”,激情洋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在音乐审美中一直存在表现派和形式派的分别。形式派认为音乐的美完全是一种形式的美,音乐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