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沟通障碍当作理解教学的契机一堂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怎么记汉字比较方便。遇到“篆”字时,教师提问:“以前我们在哪个字里见过这个字的下半部分?”一个学生很快就回答:“无缘无故的‘缘’。”“嗯,不错,这个成语我们还没有学过你就认得,但是能不能找一个大家都学过的字呢?”教师的表扬可能鼓励了其他学生,大家都想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又有一个学生大声自信地喊:“剑侠情缘的‘缘’!”(《剑侠情缘》是一种网络游戏的名字)教师好像没有听见,这个学生又喊了一次。这时教师把头转过来,不带任何表情地看了他一眼,说:“大家再想想,学过的字都忘了吗?”在上述例子中,教师有选择性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有意不理会一些自己不确定的回答,打击了学生试图与教师沟通的努力,使沟通过程受到阻碍。师生之间沟通的阻塞状态就是沟通障碍,这类障碍主要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师生对话过程中无法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二是沟通内容没有被准确地理解或者师生并未达成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障碍主要表现为师生间出现的隔阂、误解、矛盾等。随着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障碍可能进一步激化,也可能得到缓和、化解,成为教学发展的契机。远亲不如近邻——座位安排的影响不同座位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是不一样的。教师更容易与视线内处于特定座位的学生进行沟通,而那些座位处于教师视线之外的学生,就存在与教师对话的障碍。同时,在课堂上,学生的座位很少由自己选择,而教师决不会随意安排座位。一些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保证学习较好的学生坐在可以与教师直接交流的地方,而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不是坐在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教师对其可以或随时提醒,或暂时忽略,而中等的学生则穿插在两极之间。这些教师正是利用学生座位对师生交流的不同影响来进行课堂管理和控制,因此也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学生与教师交流机会的不平等,形成恶性循环。充数的不一定是滥竽——课堂时间的限制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班级规模一般都很大,教师很难实现在一节课甚至一天中与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充分的沟通,只能通过一对多的集体对话形式对整个学生群体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变得疏远、机械而淡漠。而如果把注意力仅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不仅沟通的时间和深度受到限制,而且要付出的代价是更多学生远离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班级规模较大的双重限制,教师不可能时时事事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认识过程,不论是所谓的好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他们或许可以与教师达成一致,或许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却都少有机会表达。词不达意——言语规范的差异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的文化规范会造成一些言语理解的差异,教师会用规范性的语言来表达课堂教学内容,而学生很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此外,教师还会利用自己教育权威的地位使学生接受并使用这种规范性文化。一山更比一山高——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外部规定性或强制性:它是成人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经验,而不是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选择的。因此,教学内容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种种困境,成为师生之间在教学认识上进行交流的障碍,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同时也正是这种认识上的障碍甚至冲突,才会使学生不断积累更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而不是原地踏步。人非圣贤——心理因素的限制不同性格特征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师生之间的性格不匹配,会成为阻碍沟通顺利进行的障碍。教师的性格特征会影响甚至决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情况,而学生的性格特征同样会影响教师的行为。研究者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表现不突出或不善于表现的学生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而消极的信息往往先被教师注意到并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态度。在这种误解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就必然受阻。“理”所应当——专业知识的欠缺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于是师生沟通的阻塞也更多地由教师引起:不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不能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解释,不能体会学生的心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