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示儿》《谭嗣同之死》《勇气》及期中复习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示儿》《谭嗣同之死》《勇气》及期中复习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觐jìn擢zhuó擘bò画谒yè伊藤氏携xié遂suì被逮强qiánɡ之就戮lù懋mào臼jiù杵chǔ朕zhèn恸tònɡ劾hé箧qiè颀qí长熹xī微绶带shòu呜咽yè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4.词语示儿:给儿子们看。但:只。九州同:祖国统一。定: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家祭:对祖先的祭祀。乃翁:你的父亲。觐:朝拜皇帝。朕:皇帝自称。劾:揭发罪状。谒:拜见。对坐榻上,有所擘画:两人对坐榻上,有所布置。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您试试到日本驻华使馆拜访伊藤博文。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这天晚上我就住在日本使馆避难,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初十日遂被逮:初十日,就被逮捕。再四强之:再三再四的劝他。乃从容就戮:于是从容就义。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颀长:身量高。熹微:目光微明。悉意:全心全意。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5.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1898年9月5日与林旭、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临刑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二)阅读能力目标1.了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2.品味分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三)写作能力目标体会作家精确的、客观的心理描写。(四)思想教育分析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三.教师建议(一)为什么作品更为赞赏法国妇女的勇气?伞兵是胆识之勇,法国妇女是甘冒惨重牺牲风险的救人之勇。详见练习一。(二)怎样理解牺牲了丈夫的女人却是“幸福的女人”?丈夫的牺牲是悲惨的,不幸的。但她舍己救人、深明大义是崇高的。“幸福的人”,既是人们对她崇高精神的敬仰,也是她践行了她所知悉的良知、道义、责任,她至少没有精神上的不安不幸感。详见练习一。(三)本单元中哪些人物也拥有这样的“勇气”和“幸福”?谭嗣同、文天祥、陈毅。详见练习一。(四)讨论谭嗣同“不出走”的利弊。讨论中至少应注意两点:1.谭嗣同无私无畏、献身信仰的圣洁、崇高的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宝贵精神财富。2.谭嗣同认为想方设法留下来继续为变法事业奋斗的同志,一样具有自己的精神高度。这样的想法有些片面。详见练习二。四.课文讲解《示儿》(一)文章主旨《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二)文章思路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第二句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三)重点语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解析: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四)写作特点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