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目的]1、了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陶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2、分析体会诗的平谈质朴的语言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教学设想]1、多加诵读,仔细体会2、分析、学习语言特点3、正确理解,体会感情4、比较分析、赏鉴诗歌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注]①胡:为什么。②谏:挽回。③追:补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①兴:起身。荒秽:指野草之类。②带:作“戴”、披。③长:丛生。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息,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注]①遗:Wèi,赠送。②衔戢:衔,衔于口(结草衔环);戢,Jí,藏于心。衔戢:即感戴不忘。归园田居陶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个性与人生路的冲突“古之隐逸诗人之宗”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钟嵘《诗品》摆脱冲突、咏唱风光“馈以梁肉,挥之而去”呼应开头、揭示主旨----萧统《陶渊明》研究、思考、讨论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