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练8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答案】B【解析】结合时间背景,”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的徘徊阶段,中国要改革要开放就必须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思想的大解放。1978年5月的出访,有利于中国人了解西方的经济文化,从而突破传统观念。故选B项。2.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需求D.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在四川、安徽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这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C.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答案】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仅是获得了使用权,提高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C项“理性回归”说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与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正是因为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说法是错误的。4.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记录了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诞生。到1986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省内外。这幅照片能够说明当时义乌地区()A.计划退场,确立市场体制B.政策宽松,激发市场活力C.先行先试,推进国企改革D.大胆开放,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展商品经济,但计划经济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宽松、市场焕发活力的现象,故B项正确;义乌小商品市场属于个体商铺,不属于国企改革,故C项错误;义乌不是经济特区,故D项错误。5.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答案】C【解析】1978~1992年中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对使用雇工发展个体经济是否会伤害社会主义问题的看法还有分歧,邓小平对个体经济经营尝试的支持,说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故C项正确;1975年邓小平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尝试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