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目录序《战国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刘向是谁?•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二年(祐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一)、实词•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4、而俗犹莫之寤也。•5、邪说之害正也。•6、其相率而为之者。•(二)、特殊句式•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一)、实词•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访:寻求始:才•2、而不笃于身信者也。笃:坚定•3、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明:阐明•4、而俗犹其之寤也。寤:觉悟,明了•5、邪说之害正也。害:妨碍,妨害•6、其相率而为之者。率:循、沿着•(二)、特殊句式•1、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被动句)•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定后)•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2、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3、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4、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5、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翻译句子•1、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译:我访问了许多读书人的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它的谬误,而把无法查考的问题存疑。•2、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译:最后又说:“这部书中记载的战国时的谋士们,猜度当时各国君主能够实行的事情,而不得不那样做。•3、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译:制度是用来适应形势变化的,不必完全相同;道,是用来治国的根本,不能不保持一致,这个道理是不可更改的。•4、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译:因此古代的圣君贤臣,从来没有人放弃古代先王的政治理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