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日臻成熟2011年12月16日,由国家电网公司承建的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正式投产,单回线路输送能力达到50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2011年12月16日,由国家电网公司承建的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正式投产,单回线路输送能力达到50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为什么要扩建我国首个特高压工程——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于2006年8月获得国家核准开工建设,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建设,北起山西晋东南站,经河南南阳站,南至湖北荆门站,全线单回路架设,线路全长640公里。根据核准方案,该工程仅在两端变电站各安装了一组容量300万千伏安的特高压变压器,最大输电能力280万千瓦。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自2009年1月6日建成投运至今,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截至今年11月,已累计输电260亿千瓦时。完成北电南送16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晋煤外运约800多万吨,减轻大秦铁路400多列火车运力,有力缓解了运输压力,提升了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华中电网向华北电网输送清洁水电90多亿千瓦时,在减少丰水期弃水的同时,节约电煤43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多万吨,促进了节能减排,实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奉献清洁能源的目标。扩建工程的及时投运,将使华中受电通道容量大幅度增至500万千瓦,减轻铁路运煤运输压力,大大缓解迎峰度冬期间华中电网的电力供需紧张局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局部地区电力供应偏紧的态势逐渐蔓延,2011年全国电力最大缺口约3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和南方电网。华中电网处于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枢纽位置,但由于水电装机比重高达43%,加上处于电煤运输末端的区位劣势,在当前输电比重较小的环境下,华中地区常年在枯水期出现季节性电力供需紧张局面。2010年12月,华中电网最大限电776万千瓦,2011年1月最大电力缺口1219万千瓦。为了充分发挥工程的输电能力和特高压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的优势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12月29日核准建设本期扩建工程。工程扩建后,晋东南、南阳、荆门三站均装设两组容量300万千瓦的特高压主变,线路装设40%的串联补偿,具备了输送500万千瓦电力的能力。扩建工程有哪些亮点在工程扩建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组织100多家参建单位,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了特高压串补等尖端技术,保证了特高压设备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电力、机械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建工程的建成投运,进一步验证了特高压交流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的优势,是我国能源电力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就,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我国在国际高压输电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工程应用领域的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推广应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的创新成果,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必将为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能源安全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扩建工程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的交流输电工程自主创新、成功建设了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运行稳定可靠,进一步验证了特高压交流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电的优势,是我国电网建设、运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实现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新突破在特高压输电系统的串联补偿技术、过电压控制技术、特快速暂态过电压测量与控制技术、潜供电流、电磁环境、大型复杂电极操作冲击放电特性、大型电力设备抗地震技术、大电网运行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压大容量输电系统集成技术。——创造了国际高压输变电设备的新纪录立足国内,研制成功了特高压串补、大容量特高压开关、双柱特高压变压器等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新设备,指标优异、性能稳定,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刷新了主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