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D.租界开放的差异解析:选C。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2.下图为1872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图文广告《成衣机器出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出售外国缝衣机器的广告刊登在报纸上,这说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故选B项。3.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A.男女平等成为共识B.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C.辛亥革命促使妇女解放D.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解析:选D。据题干中郭嵩焘仿行西礼引起轩然大波到上层社会坦然接受女子出席宴会,可推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选D项;男女平等成为共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上层社会接受西方礼俗,不是整个中国社会,排除B项;由题干的时间无法确定辛亥革命已经爆发,且题干无法反映妇女解放,排除C项。4.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解析:选C。材料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由“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5.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解析:选C。材料涉及的是民国建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谈及服饰变化的一个现象,不存在崇洋媚外,排除A项;B项中“开始”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服饰的比较,排除D项。6.“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解析:选C。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扩大至990个座位”“将近2000个”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说明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选C项。7.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A.清朝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B.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C.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连D.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