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实验小学教师郭王霞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历史故事,体会人物精神品质”。二、预设目标1.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三、教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四、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五、学情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六、教学流程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品质:刘备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重点)2.感知写作方法:初步感知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学法指导抓环境、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知识铺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三顾”一词可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刘备和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板书。自主学习(困难时存在的,信心是永恒的,挑战你的思维,相信自己能行)一、赏景卧龙山(默读是一种最利于思考的读书方法,同学们一定要做到眼道,心到,口到)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卧龙山环境的句子,边读边思考:第一句比喻句中,把(卧龙山)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巨龙),通过环境描写暗示“卧龙”就是(诸葛亮)?用指读,引读赏景,像天堂,像仙境再齐读。理解环境描写起到的侧面烘托人物的作用。过渡: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二、知诸葛自读找出描写诸葛先生的句子,思考:“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用一个词语概括为(拨云见日),可见诸葛亮是个(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人?用齐读,引读体会,用三个词语告诉刘备如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并浅谈诸葛为刘备做了哪些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三分天下、舌战群儒、火烧博望坡、借东风、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马),进一步体会诸葛品质。过渡:诸葛亮是盖世奇才,曹操曾去请过他,却没请到,有句歇后语叫做曹操请诸葛-----没诚意。刘备却请到了那是怎样请的呢?三、品刘备(默读文中2、3自然段,抓语言和动作描写)思考1.刘备和张飞对待诸葛的态度分别是(诚心诚意)和(粗暴无礼)?有感情分角色朗读张飞刘备的对话进一步体会。(读出神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