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监测(期中)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S32Cl35.5第I卷(选择题42分)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1~6题每小题2分,7~16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方法一定错误的是A.直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B.闻药品的气味C.品尝药品的味道D.借助仪器进行观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对于化学试剂,进行实验时,可以直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闻药品的气味、借助仪器进行观察;但是千万不要品尝药品的味道,因为有些药品是有毒的;也不符合操作规范;C错误;A。,A错误;考点:考查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2.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火药使用发生化学反应;B.粮食酿酒属于化学变化;C.转轮排字属于物理变化;D.铁的冶炼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考点:考查常见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区分;3.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A.盐酸、空气、醋酸、干冰B.甲烷、海水、硫酸钠、乙醇C.乙醇、汽油、烧碱、硫酸氢钠D.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氯化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盐酸为混合物,A错误;B.正确;C.硫酸氢钠属于盐,电解质;C错误;D.氯化银属于盐,为电解质;D错误;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4.等质量的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A.CH4B.H2OC.NH3D.O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其物质的量分别为n(CH4)=1/16mol;n(H2O)=1/18mol;n(NH3)=1/17mol;n(O3)=1/48mol;所含分子数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因此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AA。,A错误;B.B错误;C.C正确;D.,D错误;考点:考查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C.“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D.向饱和FeCl3溶液中缓慢滴加稀NaOH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也是电中性的,胶体微粒可以是带电的;A错误;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B错误;C.血液是胶体,通过渗析的方法可以分离提纯胶体,因此“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正确;D.把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所得红褐色分散系为Fe(OH)3胶体;D错误;考点:考查胶体的概念本质及性质等知识。6.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为1mol·L-1的是A.将Cl2通入1L水中得到饱和氯水B.将39.0gNa2O2溶于水冷却后配成1L溶液C.将0.5mol·L-1的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D.含K+为1mol的KHSO4溶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溶剂体积为1L,而不是溶液体积;A错误;B.1molNa2O2与水反应生成2molNaOH;39.0gNa2O2为0.5mol,生成NaOH1mol,溶液体积为1L,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为1mol·L-1;正确;C.加热蒸发掉50g水,溶液体积不一定升50毫升;C错误;D.无有溶液的体积;错误;考点:考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计算。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电解质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不是电解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氯化钠溶于水,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A错误;B.阳离子全部氢离子;B错误;C.硫酸钡难溶于水,属于难溶性盐,属于电解质;C正确;D.水能够电离出极少量的H+和OH-,虽然导电能力很差,但是属于电解质;错误;考点:考查电解质概念、电离概念。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稀盐酸后有气体生成的是A.K+、Na+、SO42-、NO3-B.Ca2+、Mg2+、HCO3-、NO3-C.Na+、Fe3+、OH-、Br-D.K+、H+、CO32-、ClO-【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能够共存,但是加入稀盐酸后无气体生成;A错误;B.能够共存,加入稀盐酸后与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正确;C.Fe3+与OH-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共存,错误;D.K+、H+与CO32-或ClO-与H+生成弱电解质,不能共存;错误;考点: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