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课堂才出彩——谈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毋庸置疑,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的确是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还增强了大家对课改的信心。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虚、闹、杂、碎、偏”的怪相也应运而生。于是,在如此尴尬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们再次迷茫:语文究竟该怎么教?值得庆幸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雪中送炭”——撰写《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为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解惑”。杨再隋教授在文中从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叫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和剖析,笔者读后豁然开朗,感慨颇多。受此启发,我尝试着上了一堂“本色”语文课——《小猴子下山》,深感原生态的课堂才出彩。说到“小猴子”,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顽皮率真、淘气可爱”之类的词语,而巧合的是,这样的天性与孩子们又是那么的相似。所以,“小猴子”走进小学语文教材后,就自然成了课文——“《小猴子下山》”,倍受小学生们的喜爱。然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喜爱“《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又何止可爱的孩子们呢?其实,与孩子们同样喜欢这篇经典课文的,还有他们的老师们,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用1它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关于《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示范课也好,公开课也罢,我听了10多次。可每听一次,我深深地感觉到除了教学的“道具”有所变化外,其要义大多是前一次的翻版,尤其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讲解仍然是过去的“老调”。不信,你瞧,那些上公开课的老师们,在课程结尾处都会有一个“巧妙”的构思:“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摘了玉米,看见了桃子又丢了玉米摘桃子,等到它看见了西瓜就又丢掉了桃子,抱住了西瓜,最后它又看见了兔子,就丢下西瓜去追兔子。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每个老师都会从“三心二意”、“有始无终”等方面去引导学生,于是,讲台下的小学生们比小兔子还“乖乖”,均能领会老师的意图,说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最后落个口头表扬“我们班的孩子真聪明”。对此,或许有人辩解这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然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几乎把“与时俱进”当成口头禅的教师们,怎么就没有一点质疑和创新的勇气呢?由此,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一句名言:“从来如此,便对吗?”于是,我对教参上关于《小猴子下山》一文的“权威定论”斗胆来了一次质疑,当了一回“另类老师”。时下,回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仍然记忆犹新。众所周知,小猴居深山,初到花花世界,当然定力不足,2见啥爱啥,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感觉一切都新鲜、好奇。我在课堂上,顺应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们“当一回小猴子”,变“小猴子下山”为“‘我’下山”。总之,一句话,教他们身临其境“话小猴”:看到玉米,肩扛手抓;发现桃子又大又红、鲜嫩可口的桃子,又怎能不垂涎欲滴呢?丢下玉米,连扯带拉;来到绿油油的西瓜地里就更了不得,抱着西瓜打滚,虽爱不释手但因体力有限只能合抱其一;这些“静物”又哪能比得上一只活脱脱的兔子,只在眼前晃过,就足以吸引猴儿的眼球,轻装上阵,卸掉西瓜这个实实在在的包袱去专心逐兔。至此,我话锋一转问学生:小猴子的追求一次比一次怎么样?“美好”、“更新鲜”、“更刺激”!接着,我又问:小猴子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吗?“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挑战的精神”、“大胆追求的精神”……从学生们的一张张兴奋的笑脸中,我“读”懂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育艺术,明白了“跳起来摘桃子”、预防“船到码头车到岸”的育人理念原来可以在课堂和课文中找到答案。在此,不得不补充的是,我在上完这节“创新课”后,又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按教参的要求给学生再次上了《小猴子下山》这一课。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时,学生们大都不赞成给小猴子贴上“做事三心二意”、“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标签,相反,都喜欢我的“另类讲解”——原生态课堂,即喜3欢“欢快”、“自由自在”的小猴子。事后,我在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时,颇感欣慰的是我的原生态课堂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