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验之路合肥市屯溪路小学丁园园几年前我加入了自育自学课题的子课题——“读、吃、睡、炼”活动研究,这项活动是以关爱生命为基础的实验,所探讨和实验的是一种尊重、保护珍爱生命自身的引导性自育活动,是生命的保养性保值性自育。这是何炳章的心血结晶更是他作为老教育人的情结。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班就开展了何炳章先生倡导的自育自学“读、吃、睡、炼”实验活动。由于实验已经开展了四年,对这项课题的开展从开始的摸索到现在的践行,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读的引导“读、吃、睡、炼”这四项不同方面的活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读”的活动投入的精力是最多的。在实验的活动两年以来,就“读”方面,我有一点自己的体会。1、当阅读成为习惯。何炳章先生说过“牢牢记住课外阅读的“原点”,那就是“每生每天阅读”。忽略了这一点就是“魂不附体”。要让学生达到“今天没读不自在,今天没读不能过”的程度。其外在的表现是在潜心独自课外阅读时,经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哈哈大笑,这叫“入境”,只有这样才能算是达到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求家长配合的就是要求孩子每天读书,无论多少,先从培养习惯入手。在读书方面,何老说过:“习惯重于方法,数量重于质量,“没有要求”重于“要求”。有的人还没怎么读书就要求写笔记了,还没怎么读就要谈体会了,这会让学生感到太累,因此在习惯达到之前少提要求。每天将阅读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孩子,由于三年级的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差异,起初我没有对孩子阅读的篇目进行规定,只是时间上给予要求,规定每天最少阅读半小时。三年下来,每天的阅读时间保证,确实是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良好前提。2、没有负担的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有了时间保证的前提下,怎样让阅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就是别让阅读成为负担阅读开始我没有要求学生做笔记、写批注。因为我知道不能过早地用“课内阅读”的要求来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达到阅读的质量,我让学生将自己读的课外书的内容讲给家长听(一周两次或三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学生不会将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很轻松地接受每天阅读半小时的活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在阅读的形式上也渐渐的更为开放更为灵活,其中课堂阅读是我觉得最有效果的阅读,每天我都会让学生随身带一本课外书,在课堂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可以拿出来自由阅读。这种阅读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3、好书大家一起读。那么,学生们该读哪些书呢?一开始为了便于孩子们的阅读交流交流,每学期我都会指定推荐两本课外书,让全班同学读相同的一本书,并在读完书后进行交流。为了让自己推荐的书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我参阅每个年龄段的课外书推荐书目,精心挑选,并要求自己提前阅读。在孩子把这本书读完后,我们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交流:谈一谈你的想法?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我希望学生慢慢的喜欢上读书,喜欢上这项活动。因为孩子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会有博览群书的欲望,这也正是我的所期望的。阅读书目也由我指定推荐到慢慢放手让学生自由推荐,这些无疑确保了孩子们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广泛。二、“吃”的转变《何炳章文选》中指出:有半数左右的中小、学生在上课和自学时,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睡眠不足。而不吃或不能吃好早餐,会造成低血糖,导致肥胖,易患结石、心脑血管疾病、胃病,影响智力和寿命等七大危害。何炳章提出保证学生的四类早餐,尽可能的在早餐的餐桌上出现谷类、肉类、水果蔬菜类及蛋白之类的食物。试验初期我对这一做法缺少信心,觉得这项实验在班级推广起来相比阅读还是有些困难,因为家庭的差别、工作的性质导致不少家长对早餐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关注孩子的早餐,究竟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为了证明“吃”的重要,我也亲身实践起来,对自己早餐种类作出规定要求,开始坚持了两周,发现自己的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都有所改善,但每天四类早餐的制作实在是太麻烦在班中一调查,发现很多家庭都是因为早上时间紧、制作麻烦而不能坚持,但仍有个别家长一直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