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跃龙桥小学陈珏一、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到的启示。课文从奇观引出启示,然后列举名人事例证明启示,最后揭示启示。全文层次清楚,说理充分。在苏教版教材中,像这类说明事理的课文从四年级起每册均有安排,如《说勤奋》、《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它们的行文结构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此类课文,我觉得正确定位,科学把度是十分关键的。1、不能迷失语文教学的本性,把它当成思想品德课来上。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文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向作用。应该说,这类课文在这方面的教育资源更为显性。但是,如果我们凭此就把教学的立足点、着力点定位于此,加以浓墨重彩,大做文章,那就极有可能丢失了语文课的本位意识。我想还是应该让学生在解读课文,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去感悟为人处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效果。2、不能忽视课文特点,把它当成一般的叙事写人课文上。这类课文举例部分是重点,但所举事例是用来说理的,而不是为了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品质、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叙述事例大都采用的是概括性的语言。在教学时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探究事例和所说明的道理的联系上,要着眼整体,有的放矢。3、不能偏离教学重点,把它当成写作知识学习课上。这类课文的写法是很有特点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此有所领悟。但教师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度,要力求深入浅出。如果在写作知识上与学生深挖细琢、“滔滔不绝”,那就难免得不偿失,犯“买椟还珠”之误了。二、关于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基于对教材特点和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我对本课第二教时的教学流程作了这样的设计:1、五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但字词的学习与理解我认为仍不可忽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还是抓住课文中部分生词,以复习导入,以此巩固第一课时字词的学习。为了激起学生兴趣,我以滴水穿石的动画入手,这样既复习了字词,又自然引入本课内容的学习。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过去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对学生这一发展主体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具体落实。在进行第2段的教学时,我力图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组内学习交流,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只有有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有了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伴之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走近、走进文本,才能引来鲜活不断的对话之源,才能畅通师、生、文本之间互动对话的渠道,从而实现对话的高质量、阅读的高效率。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之后,我都安排了交流阅读感受的环节。在这一环节,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给更多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批判性地吸取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4、诚如标准所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课后制作格言书签,以及课外按要求去搜集一个事例,然后先说再写下来。我想:通过这项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光可深化对滴水穿石启示的领悟,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