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评价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内容分析: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分三课时完成,这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概率的古典定义(等可能性事件)以及利用定义求概率。一)、地位与作用: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也十分广泛。因此,初中教材增加了这部分内容。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初步知识,对生活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且对探究实验规律有好奇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规律,其次,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意义之后给出的概率的古典定义,因而本节课的知识过渡时有一定的基础的。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三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概率的古典定义,理解运用定义求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实验、分析、概括、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交流学习经验,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等可能性事件),利用定义计算概率。教学难点:能根据事件实际情况分清所有的等可能,然后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等可能性的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计算出概率。重难点设置的依据是:(1)本章知识的总体目标。(2)学生对概率思想的渗透是螺旋式上升的,因而,要不断深化选其中正确鉴别等可能事件为难点予以突破,为后继学习本节列表及树状图列举打好基础。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本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宗旨,选择引导—发现教学法,教学结合具体的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模式开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理念。学法分析:针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从实验、分析思考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能力。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1、情境激智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2、自主探究法:从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很多环节都是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活动;3、以用促学法:从引例、例题、练习、思考题到课题研究,无一不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同时及时、完整地展示了解题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三、教学过程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1.生活中处处有确定事件或不确定事件你能举几个吗?2.足球比赛前裁判员通常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你们认为这种方式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联想到上节课抛掷硬币的实验,即复习了统计概率的意义,又产生质疑,抛掷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在大量反复实验时是稳定在常数0.5附近,但真的是抛一次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吗?这样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实验。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教材在引言中给出了两个实验,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会和发现这些事件的相同点,从而揭示出概率的古典定义,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指导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