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要宽容作为教师,假如不能做到慈悲为怀,那么至少可以宽容。很喜欢托尔斯泰的小说《太贵了》。地中海有一个弹丸小国华纳哥,几年前很偶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法官认真审理之后,判处犯人斩刑,国王也批了。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小国从来没有死刑犯,自然也没有断头机,没有刽子手。最后国王决定向法国政府借一台断头机和行刑专家,但法国居然索要16000法郎,国王很踌躇,说:“那个可怜的家伙值不了这么多钱呀!”于是,国王召集了一次国务会议。再三商量能不能办得节省点儿。比方说弄个士兵将就点儿把事儿给办了。但士兵们谁也不愿干。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把死刑改为无期徒刑。这样做既可以显示国王的宽宏大量,又可以节约开支。然而,一年后国王发现,要派专人看守那个犯人,还要管犯人的饭,一年就是六百多法郎。国王召见了大臣,对他们说:“你们总得想个省钱的办法来处置这个流氓才好,现在这个办法太费钱了。”大臣们主张撤掉看守,减少费用,最好是让那家伙逃掉。但那个犯人没有一丁点儿要逃的意思。他自己到御膳房去打饭,再回到房中,第二天依然如此。司法大臣把他找过来,和他说,“没有人看着你了,你想到哪儿就可以去哪儿。”犯人回答说:“你们给我判了死刑,就该把我处决,毁了我的名声,我还能到哪里去呢,反正我是不走的!”大臣们又紧急召开会议。左商量右考虑,唯一打发他的办法是给他一笔养老金。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他领到预付给他的三分之一年金,离开这个王国,在国境线那边买了一小块土地,种菜度日,过着舒舒坦坦的日子。他总是准时去华纳哥领养老金,拿到钱,就到赌桌上去赌上两三法郎,有时赢,有时输,然后回家。他安分守己,日子过得挺好。这个惊人的故事,韵味悠长,给我留下不灭的印象。一个死刑犯留下了一颗人头,从此过着淳朴的生活,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坏。当然,国王和大臣只是觉得“太贵了”没有处决他,但事实上却宽恕了他。用宽恕的方式却拯救了一个人,那么,用血的方式惩罚是不是也“太贵了”呢?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宽容几乎绝迹了。教育越来越急功近利皮鞋和草鞋就挂在校园的大门旁,触目惊心。应试竞争的口号,杀气腾腾——死湫,往死里湫!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用损坏健康的方式,用毁坏心灵的手段,甚至是泯灭亲情的途径,然后,获得一点血和肮脏的成绩,这又有什么意思呢?某省某年高考作文,写“战胜挫折”,居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直接把自己的父母给灭了,说自己双亲死了,自己如何战胜苦难,从逆境中走出来。文以载道,这样的作文还有一丝一毫的道义吗?我还亲眼看到一个孩子的高考励志格言:为成凌云志,父母皆可杀。先成人,后成才啊。人都不是,怎么能够成人才?就算是人才也只是危险的人才,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何益?多年来,我理解孩子,宽容对待孩子,我让他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如果不会,我再继续教,直到他们会为止。我还会告诉孩子,就算他们永远不会,也没什么大不了,更不会下地狱。而且这地方不会,别的地方很可能就很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什么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超级优秀呢?事实上也不大可能。很多学校都给老师创造学习机会,鼓励老师们专业发展,压担子、指路子、搭台子;但真正走上专业发展的老师不还是凤毛麟角?己所不能,勿施于人。一两的身教大于一吨的言传,自己甘于平庸,却告诉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我告诉我的孩子们,你们有选择优秀的权力,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力。我不强求,也不逼迫。了解不想优秀的孩子所思所想,给他们指明新的方向;帮助希图优秀的孩子们增加能量,让他们独自上场。事实上,尽管我一直这样宣传,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放弃优秀。但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全然不同了。你理解他,给了他选择的自由,他是在价值澄清之后,勇敢地选择追求优秀的道路,那么,他就会自发努力,承担选择的责任。在这种选择中,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而是一个有担当的公民。为什么一定要理解和宽容呢?因为宽容,能够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则是教育能够发生最根本的保障。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