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日期10月8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推行大众教育、城市化及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谁认识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这一辩证性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推广大众教育、城市化难点:对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也带来负责影响的理解突破方法:因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熟悉,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对本课重点的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从面突破难点。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具备很多历史知识,较好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教具和教法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师: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益呢?还是有害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6课——工业国家的社会变化。生:学生认真听讲。…利用问题能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自然奖学生带入课堂。【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19世纪约为人增长。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与人口成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问题:从材料中能找到哪些工业革命后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多媒体展示马尔萨斯图片师讲述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代表国家。多媒体展示“英国女工”图片。师讲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和代表国家。过渡: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师讲述大众教育出现时间、原因、代表国家、产生过程和意义。二、城市化多媒体出示19世纪英国城市图片师讲述城市化出现的时间、原因和代表国家。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师讲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师讲述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学生阅读材料和材料,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通过对教材和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类比讲述,使学生明白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性。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媒体出示材料: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着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美】阿萨勃里格《英国社会史》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练习测检】一、选择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