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第Ⅰ卷阅读理解(共5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2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其孰能讥之乎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华山洞前洞和后洞的自然景观迥然不同,作者详写游后洞的经过,其原因是后洞较前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B.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而且这种精神无所不在。C.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悔”的心情,实际上就是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没有探得后洞的尽头。D.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明了作者治学的态度。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5.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这样的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6.古人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4分)三.默写填空。(共10分)7.“乐府双璧”指的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诗经》中的“国风”与《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并称“风骚”。8.①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②误落尘网里,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共20分)香山红叶郑云云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