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阶段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0题每小题1分,11-3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根源于古代中国()A.儒家“人性本善”的伦理观念B.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C.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D.“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2.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农业技术发展迅猛B.西周分封制度的崩溃C.度量衡标准的统一D.郡县制度在各国实行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4.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5.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B.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C.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6.《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作者意在强调()A.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B.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D.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7.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D.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8.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9.晚清苏州的糖食公所公开阐明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广货业唯勤公所也是以“联合团体,讲求保护自治”、“开拓风气,集思广益”、“振兴商业,保全捐数”为宗旨和目的。这些现象反映出近代行会的作用之一是()A.维持商业制度和封建秩序B.联合同业,共同发展C.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发展D.维护行业的垄断利益10.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A.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B.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C.革命是变革的唯一途径D.改朝换代推动社会发展11.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12.“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