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一、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知识链接1、纪昀(1724——1805)字晓岚,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学者、文学家,他曾任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和《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他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乡试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供职“庶吉士”。他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遗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3纪昀的故事“老头子”纪晓岚体态肥胖多汗,怕热,夏天总喜欢脱衣纳凉,因此乾隆就想戏弄他一下。这日,纪晓岚正赤着上身与人聊天,乾隆忽然走进,纪晓岚猝不及防,衣不蔽体,情急之下,钻入案底。乾隆心知纪晓岚藏于桌下,便假意要走,纪晓岚不知就里只顾问下人:“老头子走了?”一句话被皇上抓个正着。乾隆坐了一个时辰,不走,也不说话。纪晓岚趴在地上,屏气凝神,心里发慌,加上天热,不觉大汗淋漓。这一下乾隆也忍俊不禁,说:“你如此无礼,说出这样轻薄话。你给我解释清楚,有理则可以,没有理可就要杀头了!”乾隆让太监给他穿上衣服,说:“亏你还知道跟我说话要穿衣服。别的不讲,我问你,’老头子’是怎么回事?”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经想好了说辞,他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万寿无疆,还不是’老’吗?万物之首,皆为’头’,您老人家顶天立地,是百姓之’头’呀!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地来讲,就是’子’,而且’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称为’子’,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说的都是好话,乾隆也龙颜大悦,纪晓岚松了一口气,想:日后可不敢随便称呼皇上了。教学过程一、基础巩固1、《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3.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把钯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4.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2、文中说到哪几种主要人物,他们寻找石兽方法和结果是什么?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总结: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断的道理。5.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四、拓展延伸从这群个性鲜明人物身上你收获了什么?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感悟。总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五.链接中考(2016广东梅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