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与当代儿童学习的研究与探索课题方案南通市行知小学主持人钱永东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晶,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它的提出虽然是历史的,但与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与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精神一脉相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此提升教育的活力,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中外教育家曾十分注重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强调关注“当代儿童学习”的“生活教育”的提出,将更大地开发儿童的学习潜力,勃发儿童的生命活力,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一)问题的提出1.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教育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强有力的回应,也是党和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举措。虽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教材编排相应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应试教育等现实问题的影响下,课程在实施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等方面,依然受到很多的限制,以至于教育脱离当今生活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往往更多的停留在口头与理想中。因此,学校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据此,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基于生活,关注当代儿童的学习成长,就成了社会发展以及新课程对学校教育的直接诉求。2.是儿童和谐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它的实施,为现代化教育推进了一大1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透彻,其最终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实现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培育生命、丰富生命的事业,是人本化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发生中变化,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无独有偶,当代的儿童从心智、身体、行为、交往以及生活的环境等各方面看较过去的同龄儿童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教育如果不能立足于当今的社会生活以及今昔教育对象(学生)的时代差异,显然与新课程改革是不合拍的。可以这样说,本课题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并能服务生活”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一培养目标。3.学校校情的需要南通市文亮小学,是南通市崇川区实验小学,自“九五”以来,学校始终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课题研究。针对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的地理人文条件,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有关“分层——协作”的探索研究。该类研究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的基础上展开的。其中,《“分层——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江苏省十大教学模式之一”。在此基础上,我校又申报了“在‘分层——协作’教育模式中发展学生群体创造力的研究”,和“在‘分层——协作’教育模式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等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尊重儿童,珍视差异,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还是江苏省践行行知思想的实验学校,2010年刚刚被认定为南通市行知小学。近年来,学校在“陶思想”的引领下,别开生面,不拘一格,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和研究。2010年12月,学校向南通市陶研会申报了《小学生“活的作文”学与教策略研究》这一“生活作文”专题,现已进入初步研究阶段。现确立《生活教育与当代儿童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学校主导性课题,正是在前期“分层——协作”、“‘活’的作文”等课题研究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结合下提出的。它不是简单的“生活教育与儿童学习的相加”,而是在更加科学、全面的学生观的指引下,探索的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且具有校本特2色的教育之路。即在“学生是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