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二地理复习(必修三)编号:21编制:陈海英审核:薛卫卫赵文琴第二十一讲区域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基础知识】一.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植被稀少,风力作用强。(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用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矿(开矿与交通工程建设保护不当)。2.影响:①对当地影响——土地荒漠化,单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以沙尘暴形式导致其他区域大气质量下降,影响健康;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单产下降;能见度下降,影响交通;给水体带来营养盐类,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3.治理措施:①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③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④推广农村用气、用煤,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状况;⑤建立人工草场,规定合理载畜量;⑥工程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二.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1.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易被侵蚀(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过垦、过樵、过矿(黄土高原),导致植被的破坏。2.水土流失影响:①对当地影响——地表变崎岖、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加大、旱涝灾害多发、农业单产下降;②对下游的影响——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径流季节变化加大,河流含沙量增多,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3.治理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③推广农村用气、用煤解决农村生活用能;④实施矿区复垦,恢复地表植被。⑤实施小流域治理(坡地植树造林;缓坡修筑梯田;沟壑打坝淤地,减少水土流失)。其中恢复植被是关键。三.热带雨林被毁1.森林功能:“大自然总调度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2.危害: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3.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4.措施: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④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四.湿地的开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沼泽、浅海、滩涂、水库、稻田等均属湿地)1.湿地功能:①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②社会经济效益:航运、旅游、提供农副产品、供水。2.问题:湖泊湿地——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第1页共4页2013—2014高二地理复习(必修三)编号:21编制:陈海英审核:薛卫卫赵文琴沼泽湿地——过度开垦。3.湿地萎缩的后果: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能力下降;航道断航;提供水源功能下降;农业减产;旅游业逐渐衰落。4.洞庭湖治理措施: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退田还湖、严禁盲目围垦;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固大堤、疏浚河道。五.水污染1.主要分布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的河流中下游河段。2.主要原因是过度排放生活、生产废水,超过河流自净能力。3.危害:污染水体,导致水质下降,可能出现水质性缺水;破坏河流生态,生物多样性减少。4.措施: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不排);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少排);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吸收);加强管理,实行达标排放。【当堂反馈】读下图,完成1~4题。A1.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灌溉不当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土地的次生盐渍化B.土地沙化C.水土流失D.土壤肥沃下降C2.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