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情感——行为——班集体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践策略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知”、“情”、“意”、“行”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为自己想得多,为别人想得少。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有包括父母双方六个家长围着转,因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责任感。在学校里,老师也为此而苦恼。作为已有十年班主任工作的笔者认为,德育的“核心”可以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入手,这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班主任如何利用班集体在进行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笔者认为“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方面,了解责任感的形成条件,做到心中有数。一、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先让小学生具有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二、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在认识和行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三、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讲的就是这一点。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认识——情感——行为”三者结合,培养学生责任感“认识”、“情感”、“行为”三者是统一的,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中不能孤立的进行。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从整体性角度去考虑。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班集体中把教育学生“凡事三思而后行”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在进行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一、通过对不良事例的讨论让孩子们猛醒当今的少年儿童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笔者结合同学们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图片展,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带同学们回忆了图片展中的内容,事例中的孩子有的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有的偷拿家长与同学的财物;有的甚至去抢劫……那么,究竟是谁把他们引向了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制止,还有同学认为老师没能及时发现问题等等。但是没有学生认为是他们自己缺少一种责任感,而责任感的缺乏是他们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们认识到了他们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这样,使孩子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该具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