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_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课堂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文革”前的17年,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简述这一阶段教育发展的历程。2.阅读课本100页“学思之窗”和101页最上面的图片及小注,思考:建国初,中国教育取得怎样的成就?原因是什么?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年)材料1.结合材料分析1962~1982年文盲人数有没有变化?说明了什么?2.文革期间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有何表现?试分析其中原因。1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3.“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三、教育的复兴(文革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教育)1.“文革”后初期:邓小平主持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国家于_____年恢复了高考制度。2.改革开放后:(1)制定战略和方针:(指明方向)①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国家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_”的指导方针。(2)具体成就:①大力普及____年制义务教育,并于1986年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基础教育)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了发展高等教育的“______________”计划,推动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③社会力量办学兴起,启动了“____________”。20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④加快_________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并在西部建立近200个职教中心。材料一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983年9月10日上午,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贺鸿琛意外地收到了邓小平同志以学生家长身份为景山学校题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现代化建设形势,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来的。它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材料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胡锦涛在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五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年34万所2400万5219所127万205所11.7万2003年49.13万所1.25亿10.09万所9115.31万1911所1175.05万1.分析材料一中邓小平的话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教育发展的共识是什么?4.材料五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发展?3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6.为什么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怎样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内涵?【后记】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