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童趣对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铁草小学蔡永辉邮编:226535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什么叫“有效教学”呢?个人以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记忆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及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应从“融于生活,充满童趣,对话交流”这三个要素去考虑。一、融于生活,营造浓郁生活气息的课堂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自然不能离开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1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既然学生有这么多问题,如果他们没有直观感知,即使老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不可能理解,与其这样还不如为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几个小蝌蚪(同时教育学生不要私自去捉,要爱护小动物),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们的劲头很足,一下课就围着鱼缸转,我们边观察边讨论,还时常给它们换水、喂食。时间在孩子们焦急的盼望中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有的睁大眼睛,两眼放光,有的小脸通红,激动不已,还有的喃喃自语“原来是这样啊!”通过几天的观察,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试想一下,如果不让学生观察,学生的那些疑问怎么去解释?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让孩子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