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文言实词及其活用版本:华东师大版年级:高一上册单位: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主讲教师:黄建国指导教师:李媛第一课时一、考点解读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次B)明确:①应抓住“常见”这个词。②应该抓住它“在文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考虑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二、【【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知识网络络】】00、、异读字异读字破音异读破音异读通假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古音异读1、通假字通用字通用字假借字假借字古今字古今字2、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3、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名称说法改变5、词类活用名、动、形名、动、形相互活用相互活用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意动用法4、偏义复词1.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2.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规律二: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3.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规律三: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比喻性的,可译为“象……一样”。4.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例: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规律四: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对待”,“像对待……那样”。5.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例: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规律五:时间名词(如“日”、“月”、“岁”),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6.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规律六: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一、名词活用(2.名词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①籍吏民,封府库。②沛公欲王关中。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1.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刑人如恐不胜。总结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2.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例:驴不胜怒,蹄之。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特别说明】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总结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3.例: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总结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4.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例: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总结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或者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5.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③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④楚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