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从数据谈节水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器年级(下)教材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3、重点和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二、学情分析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存在感,使之获得成就感.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本课题使用多媒体辅助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五、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新课引入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探究新知活动一:阅读课本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