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故选B项。答案:B2.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3.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C.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D.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1953—1964年,因此材料中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使1963年的数值是负值。答案:B4.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以下理解正确的有()时期项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国民收入6.57.85.74.3工业总产值8.68.57.44.4农业总产值2.23.92.51.7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1964—1982年。①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②七十年代苏联国民收入持续下降③工业领域是其发展的重点④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A.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1961—197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故①正确;从1971—1980年,每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分别是5.7和4.3,说明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下降,但国民收入是在上升,故②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工业是发展的重点,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农业,故③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年平均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C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依据关键信息“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C项正确。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的先河,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也不正确。答案:C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较,其突出的不同点是()A.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彻底地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D.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的做法,故C项正确。答案:C7.“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一直到剥光为止”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时期,苏联尚未解体,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8.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