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课标浅谈新体会邢金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226314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动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偏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和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甑别、选拔和淘汰,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教法单一,学生缺乏参与性,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音乐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而是让他们热爱音乐,让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养成爱好音乐的良好态度,形成热爱音乐,向往音乐的持久稳定的情感。因此,音乐教量要跳出以往以“识谱”为中心的教学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关注学生的情趣爱好,以实现音乐学科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性质特点,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与音乐学习的情感,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全身心地投入歌唱,敢于忘我地歌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音乐教师要放长教育的目光,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发展他们的各项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理想才不是一句空话。从传统教法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材到新的课程标准,在几年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音乐课程新标准》多少有些体会。我觉得,贯彻实践好课程新标准,重点应放在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的培养上;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意识的开发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人的心理发展中的认识过程来看,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儿童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音乐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如:在教欣赏课《在钟表店里》这课时,先让学生观赏自己带来的小台钟及听它们发出美妙的声响,然后再欣赏音乐,结合生活中的钟表声理解乐曲所描绘的情景。每个学生都很投入,有的学生边听边扮演各种钟表跟着乐曲节奏摆动;有的模拟木偶,手臂一上一下煞是可爱;有的模拟小鸡吃米钟;有的模拟猫头鹰钟,两只眼睛骨碌碌地左右转动……五花八门的“人体模拟钟”在活泼欢乐地走动。整堂课以活动为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理解了音乐只有通过观察——分析——认知,才能有根据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才能可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音乐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