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第三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逍遥游》(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深入领会庄子散文想像夸张、多用寓言、汪洋恣肆的风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小组总结,调动思维,充分展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议论思路,理解论证方法。一、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标题“逍遥游”?2、作者开篇描写鲲鹏的形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了更充分说明这一道理,文章第一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证的?3、第2节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4、作者对“知、行、德、而”四种人及宋荣子、列子持有怎的态度?5、庄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庄子的散文具有哪些艺术特点?二、升华思考:你怎样看待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在当今社会中是否有现实意义?三、延伸记忆:庄子的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6、.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解】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解】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9、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解】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1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译解】: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解】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1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译】:脂膏烧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