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新干三中邹晓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学效果预期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明:一、学情分析在对吉安一中初二(6)同学进行学情调查时,我询问了学生以下问题:1、大家远距离旅行时通常搭乘的交通工具是()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2、这些交通工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又出现了什么样新的通讯工具、娱乐方式、大众传媒及礼仪?3、这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帆风顺的吗?为什么?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整理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结论:1、一部分同学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原因可能在于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2、其它同学回答第一问时踊跃积极,也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近代时传入中国的,能列举一些如电报、电影、报纸和握手等其它社会生活变化的现象,说明作为重点中学中的城市学生知识面较广。3、有少部分同学能联系到上一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而回答出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也是艰难的,也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反映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2、课标要求:(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出现的史实,了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2)、通过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这也决定社会生活的变化历程也是艰难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四、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众传播媒体及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历程、原因。依据: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五、教法分析1、教学手段和方法: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常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为主,辅之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2、教学设备的使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适时展示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六、教学环节和流程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1、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