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导学案(第一学时)长治市郊区堠北庄镇暴马学校梁霞课文导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中季老先生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本课时导学重在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字词,理解课文的第一个重点,即感受德国的奇丽的景色,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目标导引1.识写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人奇丽的景色的特点。能用联系上下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含义。导学过程:一、预习课文我很棒1.收集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课文。(1)查阅资料,了解德国的风光景色,风土人情,哥廷根大学,并把你想分享的知识记录在笔记本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资料链接:哥廷根是德国的城市,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也就是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这篇课文。季羡林(1911—2009),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你查阅到了季羡林先生的哪些有关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课题::谁的花?做什么用?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带着疑问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1)这些词语我会读,【脊梁】读音:()【莞尔一笑】读音:()【花团锦簇】读音:()【姹紫嫣红】“姹”读(),“嫣”读()【应接不暇】“暇”读()(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人的后背。文中指花的茎干。()微微一笑。()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体会。()3、这些好词要记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梳理预习所得,拟出课上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导学1.、默读全文,理清思路。(1)(抓住中心句)季老先生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漫步异乡,置身与花的海洋,他发出了什么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