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一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教学难点:两个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和香港回归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一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1.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制约了国家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文革”的错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它的错误,首先是将毛泽东思想割裂,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继续和扩大;其次,它不但无法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使我国沿着现代化道路顺利前进,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新的失误。所以,它不仅是理论上的错误,也是实践上的错误。2.扭转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突破了“左”的束缚: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底,恢复了高考制度;在1978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这就为扭转“文革”的“左”的错误打开了突破口。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文革”后,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客观上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计划。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及其主要功绩。(1)第一次是19世纪末维新派与顽固派和洋务派的论战,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2)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和资用心爱心专心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束缚,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3)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第四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使人们冲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二)召开: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三)内容1.思想上(1)确定了党的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政治上(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2)作出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组织上: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认识及变化的原因:(1)认识①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中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而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逐渐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