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溪镇骨干教师示范课资料《桂林山水》评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在这里开展朗溪镇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按照惯例,说课、听课之后就是评课。每次开展教研活动,我们的评课这个环节往往是收获最多的,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各抒己见,能相互受到启发,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有句话说得好:“听课,听出遗憾中的美丽,使自己进步;评课,评出美丽中的遗憾,使别人进步。”所以我们在评课中,既要找全亮点,虚心向人家学习,也要找出不足,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在此,我谈我对梁勇老师这节课的个人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教。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以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为教学内容。内容看起来不多,但是教师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进入情境,师生一起欣赏桂林山水”的方法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情感,而且使学生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使学生在这节课中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桂林之山与桂林之水在写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据这个相同点,本打算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去品味山之特点的,自己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然而在备课中,我发现那浓浓的情感跃然纸上,学生体会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如何理解第三自然中的“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抽象词语,如何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因为第三自然段中这些需要理解、积累的新词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因为他们平时方言中很少接触到这些词语,加上他们平时看的课外书很少,知识面很狭窄。只有使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奇、秀、险的特点。记得有位大师说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与课文情境一致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实践活动,唯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了“进入情境,师生一起欣赏桂林山水”的方法学习课文,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情感,而且使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具体做法是:1.“热爱祖国山河”这一情感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所以,“热爱祖国山河”这一情感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从开始导入时“谈家乡风景优美的地方”,到学完课文后情不自禁地“夸赞桂林山水真是美如画”,再到“夸赞祖国山水真美呀”,都使学生的情感目标得到真正落实。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和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这样不仅目标明确,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巧妙引导,使学生学习顺利达标,这体现了“在师生共同学习,一起对话的过程中,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理念。3.教学中不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更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真正实现语文1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这是中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所以,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即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在理解第三、四自然段主要内容之后,分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己去领悟表达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加深了理解,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4合理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众所周知,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各有千秋,谁也不能完全取代谁。因为简笔画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