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鲁迅自传课前热身鲁迅是现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如匕首、投枪的文章令反动派咬牙切齿,他的思想光芒照亮了旧中国追求光明的一代又一代,启示并号召千百万国人擦亮眼睛起来反抗腐朽黑暗的社会。他有着怎样的生平事迹呢?让我们走进鲁迅的自传里去一探究竟吧!目标展示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2.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作要求。3.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了解传记里评论的作用,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我们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二、自主学习1生字注音彷徨(pánɡhuánɡ)呐喊(nà)磐石(pán)失怙(hù)筹办(chóu)侮蔑(wǔ)2生词注解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侮蔑:轻视;轻蔑。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3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4背景追溯本文是作者于1930年5月16日写成的,其时距作者逝世仅6年时间,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大部分经历的概括与总结,是后人研究鲁迅的重要资料。选择在这一年写自传是因为1930年这一年重大事情很多,也是鲁迅虚岁50知天命的年龄。这一年他开始了以杂文为武器的斗争生涯,并遭到来自阵线内部的不坚定者和阵线外的反对者的冷嘲热讽、明枪暗箭,也是在这一年,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作家出现在中国文坛。三、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鲁迅1881至1927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点拨】(二)深层理解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点拨】“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也不齿做商人。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点拨】第一次: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次:到日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次: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四、拓展延伸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4自然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点拨】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